以青春力量搭建友谊桥梁——中美青年榕城亲切对话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昨日,在海青营地会展中心举办的中美交流基金会青年对话会现场,有人共同唱起《一剪梅》。女生是来自中国的杨婉仪,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男生是来自美国的莫东豪,就读于华盛顿大学。莫东豪说,这首幼时爸爸教会他的歌曲,意外让他在此次中国之行中交到新朋友,他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

在昨日的活动现场,两人的暖心互动也让这首《一剪梅》成为中美青年开展亲切对话的生动缩影。活动中,青年们畅所欲言,谈论两国的未来,谈论对彼此的期待,谈论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记者也从他们的话语中捕捉到3个关键词——梦想、差异、桥梁。

在追逐梦想中和谐相处

“梦想”,这个美丽的词语由在台上分享的克里斯·奥尼亚提起。作为在中国学习和工作10多年的美国人,他对美国梦与中国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美国梦与中国梦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都鼓励人们,不管你是谁,从哪里来,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获得成功”。

坐在一旁的杨婉仪紧接着补充她心中关于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幸福”。

听到两人的谈论,来自荷兰的史凯恩深有感触。“从你们刚刚的对话中,我发现,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本质上非常相似,都渴望获得美好的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史凯恩说,“这个发现也给我们每个人都上了重要的一课,通过交流与对话,我们不是越来越关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的差异,而是发现我们存在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大家如果没有来到这里,是很难感受到的。”

在文化差异中找到认同

对话中,克里斯·奥尼亚常常引用中国的俗语,如“不打不相识”等。他认为,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人相聚到一起时,找到共通之处固然重要,聆听不同的观点也很重要,“我常常鼓励我的学生要和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朋友,听取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

置身中美两国青年交流交往的背景下,克里斯·奥尼亚认为,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而美国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国家,“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美国,和美国人交流、对话,分享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让美国人了解中国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和角度,促进相互尊重和理解”。

史凯恩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他在中国有许多好朋友,他们常常会就同一个问题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我们能从彼此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不同的意见不影响我们进行有趣的对话”。

在增进交流中搭起桥梁

对话中,青年们也逐渐达成共识——要以青春力量搭建中美友谊之桥。

杨婉仪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常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一起交流,虽然常常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抛开偏见,我们发现彼此都秉持同样的价值观,比如都追求和平、友爱、善良,正是这些相同的价值观将我们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史凯恩说,他很喜欢“桥梁”这个词,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成为一名“搭桥人”,帮助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增进理解、建立友谊,“今天在场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建议你们未来也能成为中美交流的桥梁”。


鼓岭缘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126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