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一起为这个世界的美好未来做一些事情”——中美青年相聚鼓岭共话未来

乔希·亚当斯,一位美国旧金山市民,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去探望曾外祖母的温馨情景。每天下午四点,曾外祖母总是会泡上一壶芳香的茉莉花茶,她说,那有一种与记忆中太平洋另一侧福州鼓岭上茉莉花茶相近的味道。

亚当斯的曾外祖父母1907年来华,在福州一所学校教授农业,曾外祖父阿瑟·比林(中文名:柏龄威)从教师做到校长,还曾资助数名中国学生赴美求学。他的曾外祖母则致力于教授年轻女性,相信她们也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风光旖旎的鼓岭位于福州东郊,是一处避暑佳境。19世纪起,一批侨居福州的外国人来到这里修建避暑别墅,外侨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居,交融彼此的文化与情感,令鼓岭成为一个融汇中西的“国际社区”,并在一个多世纪后讲述着段段友谊佳话。1912年,柏龄威夫妇也在鼓岭建造了一栋单层木石结构的别墅。

儿时茉莉花茶的味道对亚当斯而言难以忘怀。2017年,他首次登上鼓岭,品尝茉莉花茶。“这正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味道。仿佛又回到了和我的曾外祖母一起喝茶的时光。”

1948年回国前,亚当斯的曾外祖父母把别墅卖给了当地一个郭姓家庭。这座百年建筑完好如初,四周竹林柳杉围绕,浅紫色的绣球花在廊前簇放。郭家人将其命名为“竹林山庄”,改造成了餐馆。

“我想说,现在的风景比我从家人的老照片中看到的还要美丽,那时别墅周围被改造成了梯田。当我们到达那里,看到树木郁郁葱葱。”亚当斯说,几天前他第二次来到鼓岭,郭家人邀请他品尝了家宴,他和郭家的第四代成员,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创业者,交换了联系方式,两个家族的友谊还在延续和传承。

我们可以一起为这个世界的美好未来做一些事情.jpg

参加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的两名学生代表展示在鼓岭“打卡”“盖章”(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6月24日至28日,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在福州举办。

本次交流周邀请来自美国29个州(特区、海外领地)的200余名青年与300多名中国青年,通过共植友谊树、对话讨论、非遗展演、文艺演出、体育友谊赛等约50场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传承鼓岭情缘,深化友好情谊。

作为“鼓岭之友”成员,亚当斯也参加了交流周活动,重温鼓岭故事并见证鼓岭情缘如何在新一代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他们用微笑和开放的怀抱欢迎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这次交流中,无论是对中国还几乎一无所知的美国大学生,或是已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艺术家,还是重返中国的美国学者,都有着深刻的感触。

“来中国参加这次跨文化交流,虽然可能不是一生一次,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机会。”美国艾奥瓦大学学生安娜·奥康纳说。

奥康纳表示,这是她第二次出国, 她主修国际研究,虽然通过这个专业学到了一些关于中国的知识,但中国之行对她是全新的体验。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超越已有的知识,体验其他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试图把我们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人。一对一的交流非常重要,一旦在更深层次的情感上建立了联系,你就能真正理解他们是谁。”

美国艺术家奥古斯丁娜·德罗兹一家已经在北京生活了9年。现在,她在清华附中国际部任教,并参加了此次交流周中美青年联合举办的艺术展览。

“我的艺术作品名为‘发现’。我以童话幻想的形式讲述了我作为外国人的经历之旅。”

谈到在中国的经历,德罗兹说一系列微小的经历交织成她看待一切的视角。

“这些小片段包括为我中国邻居的祖母唱生日快乐歌庆祝她99岁生日,尝试着包一个完美的饺子却失败了,或是与一群陌生人一起参加户外街头锻炼。他们用微笑和开放的怀抱欢迎我。作为一个外籍人士,每一天都是学习的新机会,每一次对话都是建立文化桥梁的过程。我不再感觉自己是外人。我感到安全,感到被接纳、被关怀。”德罗兹告诉记者。

“我认为这次活动推动了积极的交流。我很高兴能参与其中。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她说。

“福州很热闹,人们很热情。非常感谢你们给我们这么热情的欢迎。”密西根大学医学博士生克莱尔·阿什米德第二次来到中国,不一样的是,她现在说着一口流利中文。

2012年秋天,在普林斯顿大学就读的阿什米德参加学校的海外交流项目,前往昆明,工作、学中文,并住在一个中国家庭中,生活了一年。

“那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时光。我一直想回来,但老实说我没有机会。我觉得现在能够在这里非常幸运,我接下来要去广州,会待几个月,在一家医院从事研究。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次机会。”

谈到“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阿什米德说,“我认为这表明中国非常有兴趣向美国伸出友谊之手。”

“鼓岭的故事是家庭的故事,是人的故事。当我们谈论像美国或中国这样的事务时,没有构成这些国家的人们,一切都将失去意义。”阿什米德说,一个家庭来到中国并建立了牢固的友谊,这种关系如同花朵般绽放,友谊也越发广泛。

“我认为这是一个对我们两个国家都很好的前进模式。我们应该在人、家庭层面上,分享我们彼此的文化。这是我们共同建立美好未来的方式。”

“这里的机会是无限的”

在鼓岭,许多美国居民曾编织并实现各自的梦想。“鼓岭之友”发起人埃琳·麦金尼斯(中文名:穆言灵)的公公曾任飞虎队中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支援中国抗战,后又在福建执教;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米尔顿·加德纳在弥留之际,口中喃喃不绝念着鼓岭,实地重温那段难忘的童年时光是他毕生盼望实现的心愿;毕业于耶鲁大学、在中国生活了40年的医生爱德华·布里斯(中文名:福益华),在这里追求到了同样来自美国的梅·波兹并组建家庭,留下浪漫佳话……

今天,仍然有很多美国人,在中国追逐和实现着梦想。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小女孩罗伯塔·利普森曾经拿着小铁铲和塑料桶,蹲在沙滩上挖沙子,洞被越挖越深。她相信,继续挖下去可以通向地球的另一侧,而她的父亲告诉她那里是中国。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此时,她已经在大学学习了中文、中国历史。拥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李碧菁”的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决定留下来发展。1997年,李碧菁与合伙人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外资私立医院——和睦家医院,而今已经成为中国高端医疗服务的领军者之一。儿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能够识别出我可以参与并推动的需求。”李碧菁说,这的确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45年前她就实现了这个梦想。

“我认为这里的机会是无限的。中国仍在快速发展,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带来新的机会。对于全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一起来这里创造美好的事物。”她告诉记者。

“我有一首非常喜爱的歌,我非常想要发自内心地为你们唱出来。”在27日晚举行的中美青年专场文艺演出,阵阵掌声中,美国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高级顾问兼文化交流特使、歌剧歌唱家卡拉·迪利科夫·卡纳莱斯,用中文和中国歌唱家共同演唱了《我爱你中国》。

多年前的一次中国之旅中,一位北京朋友向她介绍了这首歌。“歌词非常感人。当我读到它的翻译时,我觉得这正是我对中国的感情。因此,我非常渴望学会这首歌。”卡纳莱斯说。

她回忆起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次演唱这首歌时的紧张心情,担心中国观众是否会接受她,会如何看待一个美国人演唱这首歌,也担心她的中文发音不够准确或者声音不够强劲该怎么办。

然而,她发现,只要真心唱出来,就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2011年以来,卡纳莱斯多次来中国访问,如今,她的足迹已遍布中国近20个城市。

谈到和中国缘分的开始,她说:“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简单来说,从最初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保持与这里的联系。”

卡纳莱斯介绍,她在中国结交了一个个朋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友谊的种子逐渐开花结果。“现在我真的感觉和这些朋友一起经历了十年的成长。”

2010年,美国“90后”大学生杰克·平尼克离开家乡伊利诺伊,独自远赴中国武当山,拜师学习武术。在那里,他遇见了未来的中国妻子,也成为武当山历年来留下生活最久的“洋弟子”。今天,身着道服、背负洞箫的平尼克已是武当三丰派第16代传人,向来自美国、西班牙、瑞士等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教授武艺。他已经有了一个能流利说中、英文的可爱女儿,也期待几年后正式开始收徒。

“我的女儿武术、古筝都在学。我20岁才开始去了解中国,28岁后才开始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她4岁时已经开始了,站在了比我更早的起跑线上。”平尼克充满期待。

“希望我们能继续互相学习、继续分享和发展”

“中美两国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彼此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两国青年既是中美关系过去45年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更应是下一个45年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前行的维护者和推动者”“积极参与中美各领域交流合作,做增进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青年使者”……28日举行的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总结会上,两国青年代表共同宣读了一份倡议。

通过交流周的平台,两国青年共同探讨中美关系、人文交流与未来合作,也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

来自德克萨斯、现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的克里斯托弗·奥尼亚(中文名:路易)已经在中国求学和工作15年。他介绍,初到中国时,他致力于理解和学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知己知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言给了他很多启发。

“不论我们的种族、国家,希望我们能继续互相学习、继续分享和发展,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路易说。

在亚特兰大出生,初中以前在北京长大,回到美国完成高中、大学学业后,卡西娅·卡拉斯现在纽约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跨文化的成长经历,启发了卡拉斯在高中成立学生组织,推动中美之间跨文化交流。

“这种兴趣有点小众,我高中的同学中很少有人有这种想法。”卡拉斯表示,在“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她不仅重遇了小学时代的同学,还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新朋友,大家都对创造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充满热情。

“这是善意的延续,邀请200多位美国嘉宾,这种真诚真的很感人、很鼓舞人心。我在对话会上,面对曾为中美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前辈还哭了。”她说。

“我第一次来中国时还是个刚毕业的21岁大学生,从那时起我的生活就与这个神奇国度的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长大成人。对年轻人而言,我认为中国是你们探索更广阔世界、领略世界精彩的最佳选择。”美国驻广州总领事莉萨·赫勒(中文名:耿欣)说。

“无论你们选择在哪个领域,中国几乎肯定会成为你们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和交流将造福双方。”耿欣表示,感谢主办方邀请大家共同纪念中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共同回顾鼓岭的特殊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经验。

珍妮·史密斯在社区学院求学,喜欢与人交往、喜欢结识新朋友的她,曾经在养老院工作、做过牙医助理的她充满活力,当前在书店兼职。

得知有机会参加此次交流周时,史密斯说为此前没有主动寻找这样的机会感到难过。“我立刻有种感觉,这正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美国媒体非常两极化,让你觉得不得不采取一些你并不完全理解的立场。”史密斯说,她不喜欢通过道听途说来形成看法,而是一个喜欢亲自看到和体验后再做决定的人。

“美中关系可能会经历不同的季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情况不能改变,我们不能做得更好。我认为对这些起伏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学到了新东西,分享了经历,总是可以改变主意。”

“为了整个世界的利益,我希望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伟大的国家能找到相处的方法,互补彼此的优势,并为彼此乃至全世界创造更好的未来。”李碧菁认为。

交流周期间,在会场、餐厅,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沈昕不时和中美青年代表探讨并互留联系方式。棒球友谊比赛上,和不少青年一样,他也尝试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投球。

“这个活动的唯一目的是让我们的年轻人互相交流,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在这些交流中,你可能会发现我们的确有很多不同,但我们也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共同之处。因此,我们可以一起为这个世界的美好未来做一些事情。”沈昕在总结会上说,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代表可以在两国之间结交一些真正的好朋友。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冯宾是此次参加交流周的中方代表之一。“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与美国青年人交流的机会,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日常医疗工作和医生的成长过程。通过深入交谈,我感受到两国在疾病诊治方面的很多共通之处,这也为未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谈到这次交流周最大的收获,美国杨百翰大学大三学生哈丽雅特·帕金森(中文名:彭和芮)说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微信好友从五个变成70多个。认识一个个朋友,了解他们的故事,彼此分享经历,感到非常开心。

彭和芮说,不会遗忘他们,而是希望能保持联系,“这将是我们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建立更多联系的开始”。

“来中国是我童年以来的梦想。”五岁那年,彭和芮在明尼苏达就读的学校可以提供中国课程,她的父母帮助她做出了选择。几年的中文学习,在这个美国小女孩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并发芽成长。

在大学期间,彭和芮在主修城市规划之余辅修中文,她不仅和许多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成为了朋友,也直言“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和周末都是在包饺子、打麻将和举办火锅聚会中度过的”。

在彭和芮看来,从中国来美国求学的学生“勇敢地跨越大洋,来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文化”,来参加交流周之前,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就是到中国读研究生。

鼓岭缘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126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