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期,许多中国人喜欢写信用红条封,以图吉利,所以红条封比较常见,但是鼓岭红条封却很少见,因为红条封大都是用毛笔字来写收信人名字和地址,而洋人不懂用毛笔写字,所以极少用红条封来寄信。在我收藏一百六十张的鼓岭信封中,只有二张是红条封。
(图1)清代蟠龙加盖红条封,1912年(民国元年)余医生爷爷余景陀从兴化圣教医院寄鼓岭康师姑收,销有鼓岭拱型落地戳(1912.9.3)。
我的第一张红条封是1912年夏天,兴化名医余景陀从兴化圣教医院寄给当时在鼓岭渡假的康师姑收。此封原收藏主人是香港集邮家严平西,他收藏不少福建清代珍贵的的信封。我在他出版的邮书中看到这张信封,当时我很兴奋,因为我认识余景陀的孙女余娟医生。我拍下这张红条封的相片并传给在美国加州的余医生看,她看了信封上的笔迹后认为是她爷爷写的信封(图1)。她爷爷曾任兴化圣教医院院长,她的爸爸余文光是中国著名外科医生,姑姑余宝笙是全国有名的生化学家和教育家。
(图2 )余景陀家族在鼓岭的别墅遗址。
我没想到这张红条封出现在2016年严平西先生藏品拍卖会上。我发现后立即发微信给香港邮友帮我花重金拍下它。当我收到这张自己梦寐以求的鼓岭红条封时,我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我急忙把这好消息告诉给加州的余娟医生,她为我的执着和如此重视他们先人遗留下的鼓岭封而感动。同时,我把这张红条封发给我莆田老朋友方宝璋教授看,他看后也为我能够找到这珍贵的鼓岭封而高兴,并且为我写了以下一首诗:
邮票信封寓学问,网络搜索拾遗珍;
方寸之间多故事,寻梦鼓岭寄乡愁。
(图3)1940年余家三代在鼓岭拍的全家福相片。前排右2为年幼的余娟医生,后排右4余娟母親高振珍,右5爷爷余景陀;后排左3姑姑余宝笙;左4父親余文光。
有了第一张鼓岭红条封后,我又希望能再找到第二张相似的鼓岭红条封相匹配。结果我苦寻了整整8年,都没找到,直到今年春天,我的新加坡邮友,中国邮史专家侯鸿洲先生告诉我,他最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张1913年鼓岭红条封 (图4)。他很珍惜这张来之不易的鼓岭红条封,但他为了成全我,最后同意割爱相让。
(图4)清代蟠龙加盖红条封,1913年(民国二年)从福清县寄鼓岭,销有鼓岭腰框落地戳(1913.8.3)。
侯先生一直很支持我寻梦鼓岭,我手上的第一张鼓岭封是他让给我,后来我的第一张清代蟠龙鼓岭封、第一张民国鼓岭挂号信封和第一张鼓岭进口封等全是他让给我。由于我对鼓岭信封如此痴迷,他认为把鼓岭相关封片让给我是最佳选择。
收到这张1913年从福清寄鼓岭打虎英雄柯志仁(H Caldwell)收的红条封那天,我如获至宝,欣喜若狂。我又立即发图给方教授看,方教授看后在百忙之中又为我写了以下这首新诗: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寻喜获红条封,
百年中美鼓岭情,友好往来谱新篇。
方教授写的这两首诗写得真好,它充份体现了我这位海外游子思念家乡,热爱鼓岭,渴望中美人民友谊地久天长的真情实意。
(图5)1931年毕乐华爸爸毕里从上海青年会寄福州鼓岭她妈妈柯妙玉收信封。
今年六月下旬,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回国参加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听说柯志仁的外孙女毕乐华也会来,我特地把这张红条封原件帶上鼓岭。那天毕乐华看过这张她外公柯志仁的鼓岭红条封以及多张她爸爸毕里上世纪30年代从上海青年会寄给她妈妈柯妙玉收的信封后,她先是很惊讶,问道我是如何收集到这么多她家族的信封,后来她听了我讲述如何苦寻才获得这些信封后她好感动,并连声说谢谢 (图6-7)。
(图6) 笔者和外国友人毕乐华和李 加德纳一起欣赏和研究百年前鼓岭老邮局信封。
(图7)毕乐华和笔者展示柯志仁的鼓岭红条封。
那天鼓岭之友林轶南教授告诉我,当年余景陀医生在鼓岭有一栋別墅,这幢房子遗址就是位于我们这次鼓岭之友团隊下榻的香悦云舍,如今在左侧还能看到部份石头盖的旧别墅 (图2)。我听后很是兴奋,连忙拍照并把相片通过微信发送给在远方的余医生。余医生看后感慨地说道:“没想到你能够通过这些百年前鼓岭信封挖掘出其背后许多故事来,你和鼓岭真是很有邮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