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鼓岭故事”分享会活动现场,陈世明和穆言灵在互动。
近日,福州百岁老人陈世明挥毫泼墨,书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字和他精心创作的春联,将作为一份真挚的祝福送给“鼓岭之友”穆言灵。这份礼物不仅承载着他对中美人民友谊的美好祝愿,也寄托了他希望这份友谊能够地久天长的深切期盼。
受益于范哲明的无私帮助
陈世明1924年出生于福州贫困工人家庭,和鼓岭故事渊源颇深。曾任福州英华中学老师的美国人穆蔼仁、毕理夫妇,以及校董事范哲明一家,都曾经在鼓岭居住过。在美国人范哲明的资助下,年少时的陈世明得以在福州英华中学、福建协和大学读书。
范哲明不仅是福州英华中学董事,还是一名杰出的建筑师。他参与创建了福州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协和建筑部”,其间在仓山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并设计了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新大楼。
陈世明回忆说,正是范哲明的帮助,让他得以完成了学业,还有机会接受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参加了学生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参加革命的陈世明被捕后,在狱中用英文写下“我将为真理而死,正如我为真理而生。我将为人民而死,正如我为人民而生”的豪言壮语,并通过范哲明传递给家人和组织。其间,范哲明、毕理都先后到狱中探望了他。
在陈世明的记忆中,范哲明儿子艾伦与他是关系很好的玩伴。记得他读初一时,每逢星期一,范哲明会在家中宴请一桌友人。每次餐后,艾伦都会和他一起玩耍,直到下午上课时间。后来,因范哲明全家回到美国,陈世明与艾伦失去了联系,直到1980年才恢复联系,此后书信不断。
范哲明和家人在福州生活了近30年,其中夏天多在鼓岭上的别墅度过。据悉,范哲明别墅曾多次易主,先后改造为鼓岭农场办公楼、招待所、华盈避暑山庄等,至今仍在使用。
陈世明为穆言灵书写的“福”字。受访者供图
与穆蔼仁结下亦师亦友情
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期间,陈世明是穆蔼仁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1940年,穆蔼仁从美国到福州英华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当时,福州英华中学迁至南平顺昌洋口镇。在洋口镇,陈世明和穆蔼仁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陈世明英文很出色,备受穆蔼仁赏识。陈世明还和同学出版了学校唯一的英文手抄报,报纸名字叫“TIDE”,刊发英文书写的关于洋口镇的新闻、文章、散文等。其间,穆蔼仁担任“TIDE”顾问,两人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穆蔼仁十分珍惜这些英文手抄报,曾于1941年将“TIDE”创刊号带回美国家中珍藏。20世纪90年代中期,穆蔼仁再次来到中国,与陈世明重逢时,将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手抄报赠送给陈世明。那时,陈世明代表福州英华中学去机场接穆蔼仁,近半个世纪没见的两人,却被刚出机场的穆蔼仁一句亲切的福州话“世明哥”,重回了当年的师生情深。
2015年,穆蔼仁的儿子穆彼得、儿媳穆言灵,遵照穆蔼仁的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入闽江。2016年清明节,穆言灵来到闽江畔,以鲜花撒江的方式祭奠穆蔼仁,陈世明当时一道前往祭奠。
2018年9月2日,在陈世明的四处奔走努力下,曾参加过飞虎队的穆蔼仁名字被刻上了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成为首位名字镌刻于此的外国人。
希望中美民间友谊永久延续
陈世明和穆蔼仁的友谊,在穆言灵身上得到了延续。
自两人第一次见面至今,穆言灵每次到福州都会探望陈世明。陈世明说,穆言灵多次到福州开元养老中心看望他,每次都会送给他鼓岭活动的纪念品,他则回赠用中英文写下的“乐观、坚强、正气、包容”“友谊天长地久”等内容的作品。
2023年7月,鼓岭管委会、三山陵园等在福州抗日志士墙前举办追思会,陈世明和穆言灵一同点燃革命圣火,感怀先烈。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期间,陈世明向穆言灵赠送了蕴含中美民间友好寓意的字帖。
“‘福’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它承载着福气、福运、幸福等吉祥寓意,与一切美好的愿望紧密相连。”陈世明说,今年两人还将再见面,届时他会邀请穆言灵到家做客,当面送福。他说,作为鼓岭故事的亲身经历者,将“福”亲自送给穆言灵,也表示希望这份友谊永久地延续下去。(王光慧/文 林双伟/摄)